《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SZ004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 学 时:48 学分:3 理论课学时:38 实践学时:1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对象: 专科(含专业方向)、专本贯通
一、课程任务与性质
(一)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面向高校开设的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社会主义道德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有更好的发展培根铸魂。
二、课程教学总目标
本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帮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引导青年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回答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关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力争使本课程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完善,成为本校具有较深影响的课程。
(一)知识目标(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认识高校、认识职业和认识自己)
1.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掌握学习的特点与方法。
2.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理论,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追求。
3.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4.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理解和掌握做忠诚的爱国者是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5.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6.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了解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7.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要义,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宪法的权威等相关内容,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掌握我国法律的主要内容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
1.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集体,培养团队精神。
2.能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人生,具备根据个人性格和特点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
3.能用心理健康标准判断和分析心理状态,用心理调适方法调节心态。
4.能用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标准判断约束言行,科学看待问题,明辨是非曲直。
5.能用基本职业道德规范锤炼自己,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要求,外化为自身行为和习惯。
6.能够在职业、家庭、社会公共生活等领域中遇到问题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7.能通过对热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初步具备以案说法的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形成大学生对自身、家庭、职业、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备家国情怀。
2.养成团队合作、脚踏实地的良好习惯,具备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3.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正确的法治观为指引,确立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意识,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度。通过结合具体的时政内容(二十大精神的融入),鲜活的教学案例和创新性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实践教学具体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主要以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先进人物故事报告、专题研讨、辩论赛等方式进行。课外实践主要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调研等活动开展。
(一)理论教学
表1 教学内容与要求
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教学活动参考 |
参考学时 |
是否1+x |
理论 |
实践 |
绪 论 担当 复兴 大任 成就 时代 新人 |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
了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理解: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掌握:时代新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思考人生,贯彻二十大精神,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
理论教学 案例教学 课堂互动 线上教学 体验分享 讨论交流 |
2 |
|
否 |
|
实践1:团队风采展示 |
运用 |
分组展示 |
|
2 |
|
第一章 领悟 人生 真谛 把握 人生 方向 |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认清:“人的本质”“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等问题。 理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掌握:关于人生及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引导大学生以二十大精神为指针,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3PBL教学 对分教学 案例教学 引导归纳 讨论交流 |
6 |
|
否 |
第二章 追求 远大 理想 坚定 崇高 信念 |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涵义及重要性 第二节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特征和重要性。 理解: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理想信念。 掌握: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引导大学生坚持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有机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中化理想为现实。 |
理论教学 案例教学 课堂互动 启发引导 交流讨论 |
6 |
|
否 |
实践2: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
运用 |
形式不限 |
|
2 |
|
第三章 继承 优良 传统 弘扬 中国 精神 |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第二节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
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时代精神的内涵和主要体现。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掌握:做忠诚的爱国者及改革创新实践者的途径。 引导大学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效国行,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青春风采。 |
3PBL教学 视频教学 案例教学 对分讨论 线上教学 |
6 |
|
否 |
第四章 明确 价值 要求 践行 价值 准则 |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第三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 掌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要求,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切实的先进代表。 |
理论讲授 自学指导 实践探索 案例教学 课堂互动 线上教学 |
4 |
|
否 |
实践3:诵读经典+践行核心价值观 |
运用 |
|
|
2 |
|
第五章 遵守 道德 规范 锤炼 道德 品格 |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
了解:道德的历史演变、功能和作用,梳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恋爱观及公德意识的养成。 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相关内容,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高尚品格。 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
讨论交流 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 课堂互动 线上教学 启发引导 |
6 |
|
否 |
实践4:分享亲情故事 |
应用 |
体验分享 |
|
2 |
|
第六章 学习 法治 思想 提升 法治 素养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第二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第三节 维护宪法权威 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和历史发展,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理解:社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法律权利与义务以及二者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的运行过程。 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特征以及构成。新时代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法治理念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理论讲授 案例教学 线上教学 启发引导 交流讨论 视频辅助 |
8 |
|
否 |
实践5:宣传宪法进行法律知识竞赛 |
应用 |
现场竞赛 |
|
2 |
|
合计 |
38 |
10 |
|
(二)实践教学
表2 实践教学项目
单元 |
实践项目 |
学时 |
实践活动 |
目标评价 |
实践一 |
小组 风采 展示 |
2 |
组建团队:队名队歌,设计LOGO,展示特色风采, 线下:现场展示。线上:可借助PPT录制视频或直接拍成小视频汇总剪辑。 做好设计记录,把设计、照片、标志等装订成册存档。 |
能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的崭新形象,为后续的实践课以团队活动打好基础,增进同学间相互了解,展现团队合作精神。 |
实践二 |
做新 时代 的追 梦人 |
2 |
以理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实现理想的途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如何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实现青春梦想为主题。形式不限,可围绕主题采取独创的表现形式(如情景模拟,特定场景再现,也可独立演讲等) |
能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针,胸怀大志、勇敢面对困境和逆境,为实现远大的理想而付诸实际行动。 |
实践三 |
诵读 经典 + 践行 核心 价值 |
2 |
1.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百篇》,引导学生尊国学、爱国学、学国学、用国学,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必须与时代接轨,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人物故事,新时代大学生要利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
补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短板,丰厚文化底蕴,开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充实精神世界,增强责任意识;倡导正能量,实现思政育人目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实现知行统一。 |
实践四 |
分享 亲情 故事 |
2 |
以小组为单位,形式不限,展示或分享亲情故事,制定“新二十四孝”作为实践报告。 |
百善孝为先,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思。 |
实践五 |
法律 知识 竞赛 |
2 |
结合国家宪法日,设计宪法和法律知识竞赛题。进行宪法宣传,开展法律知识竞赛。 |
领会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
四、教学实施与建议
(一)教学方法
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相长”的原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进与丰富教学方法,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寓学于乐,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案例分析教学法:课前通过案例导入,结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获得启迪,触动灵魂。课中选取时政理论前沿问题拓展教学案例教学,供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P-BL教学法:是思政部科研创新探索出的新型教学方法。3P-BL 指 Point(教师规划重点)、Plan(学生制定计划)、Problem(学生提问题)-Base Learn。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序链接。
3.对分课堂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一分为二,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精讲,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在教师精讲和学生讨论之间,增加一个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的独学过程,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互学习提供便利,充分优化教学质量。
4.亲身体验教学法:通过故事、情景剧、模拟场景等形式,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景之中,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所演角色的心路历程,表达观点和见解。让学生在“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体现,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5.视频资料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视频材料线上线下观看,通过视频资料直观感受抽象理论。如选择视频资料《感动中国》、《长征》、《国庆大阅兵》、《南京!南京!》、《道德模范》、《今日说法》等等。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陶冶,产生强烈的共鸣。
6.实践项目教学法:设计项目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让课堂教学融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
7.社会调研教学法: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进行专题调研,通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发言提纲或小论文,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有效促进学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资源
1.主教材: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 出版地: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
2.参考教材(辅助教材):21世纪高校政治理论课“互联网+”新形态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导学与实践教程》 出版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8月。
3.在线学习资源: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学习通平台。
教学团队建设资源:《思想道德与法治》在线开放课程(在建),属我校19门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之一。
校本红色教育资源:虚拟仿真教学技术,于维汉纪念馆等。
4.实验实训资源:实践教学平台。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考核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能力本位理念,变单向评价为多元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平时考核。
(一)过程性考核评价
1.平时成绩(40%):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互动、小组任务、经典阅读、实践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出勤、课堂参与情况(20%);经典阅读、实践报告、笔记作业(10%);线上学习(10%)。
2.课内实践(30%):在每次实践活动中,能够按项目要求,完成实践并提交报告。报告要求中心突出,条理分明,语言通顺,文稿书写字迹清楚等。
(二)总结性考核评价:
期末理论考核(30%):闭卷考试。
(编写:赵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