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图  片  新  闻
联  系  我  们

电话:0451-87064031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培训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实现 “四个正确认识”为根本目标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5日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四个正确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核心要求、立足“四个坚持”这一办学治校的行动纲领、立足“四个服务”这一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对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总目标、总原则、总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实现“四个正确认识”为根本目标,不断在改进中加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现“四个正确认识”的主渠道,其教学目标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它承担着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四个正确认识”的主渠道。明晰课程教学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四个正确认识”的首要环节。在历史沿革中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变化发展,对于制定新时期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中第一条就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即“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行革命的政治及思想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这一目标与改造旧社会、旧道德,建设新社会、新道德的任务紧密相连;1964年9月《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紧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应反右、反修的需要,提出“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是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3]1980年《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进行了拨乱反正,指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初步具有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4](P230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这是“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4](P2302)“三个面向”、“四有新人”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一时期的根本目标;1998年,江泽民提出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5](P840)2001年,江泽民又进一步指出“希望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6](P876)“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使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最科学的阐述。以此为牵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随之清晰。以上历史考察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和阶段性历史任务相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发展是一个立足国际国内形势,体现社会普遍价值追求,反映一个时期大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立德树人具体任务而不断调整、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此意义上,“四个正确认识”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立足当下世情、国情、社情的时代特征,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做人的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实现“四个正确认识”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时代新诠释。

    二、将实现“四个正确认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本目标的自洽性与必然性

    科学理论能否被设置为实践目标,首先取决于理论自身的真理性和周延性;其次取决于理论对实践的契合性和指导性。将“四个正确认识”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无论是从“四个正确认识”本身作为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上分析;还是从“四个正确认识”对既有目标体系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上探讨;抑或是从“四个正确认识”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有益性、有效性上考量,都无疑是恰当且必要的。

    其一,“四个正确认识”在本质意涵上,表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双重价值取向,是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相互融合的完整科学的目标体系。所谓“合目的性”,是指实践活动发展合乎其自身终极指向和追求所体现的价值,表现了事物自身的功能和任务。所谓“合规律性”,是指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所体现的价值,表现了事物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目的性上,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俱来”的本质功能决定了其意识形态目标的首要地位。同时,作为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是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学说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7]P309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不断创新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在传授知识、解疑释惑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引导,全面提升能力和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二重属性。在“四个正确认识”的表述中,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等规律认识和把握的要求,突出了合规律性目标取向的特点;同时,也包含“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等意识形态目标取向鲜明的要求。“四个正确认识”在逻辑上,是一个完善、系统、周延的目标体系。

    其二,“四个正确认识”在现实上,立足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世情国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教学目标的历史性延伸和传承性创新,是坚定“四个自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现实选择。通过历史考察,任何一个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发展,始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又在现实的基础上汲取实践经验,对既有教学目标有所创新。“四个正确认识”不是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否定和置换,而是更加主动地与民族文化进步、时代变化发展、高校育人使命保持密切的联系,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具体来说,在个人层面,当前,坚定“四个自信”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肩负最重要的使命;在国家层面,“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些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目标被创新性融入在“四个正确认识”的表述中——只有“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树立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才能走好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种传承性和创新性为“四个正确认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提供了现实基础。

    其三,“四个正确认识”在过程上,突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大学生“认知、认同、自觉”协同推进,是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根本保证。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预期实现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过程上本身就包含着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相互统一、层层递进。其中,知识的传递和创新是基础;能力的培育和养成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和引导是核心和归宿。按照这一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就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认知了解、认同共鸣、自觉实践。“四个正确认识”的阐述在逻辑起点上是“四个关系”的正确认识,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的知识性目标;“四个正确认识”的阐述又不只停留在认知的阶段,而是进一步提出“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体现了深化认识、增进认同、提高自觉,实现知行合一的层层递进。这一育人路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提供了重要指导,只有将启迪智慧和塑造灵魂结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帮助学生自觉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大学生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四个正确认识”这一根本目标的可能性与可为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个正确认识”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还要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践主体,是否具备实现“四个正确认识”这一根本目标的能力,以及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对这一目标完成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一方面,“四个正确认识”在内容结构上,体现了对大学生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社会与个人”、“理想与实践”四个关系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具有直接契合性和较强操作性。首先,“四个正确认识”的逻辑起点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这是引导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找准当代中国现实坐标的基本前提;而后,进一步“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廓清“国际与国内”关系,在客观认识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中明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目标、新征程,这是“四个正确认识”的关键环节;再后,厘清“社会与个人”关系,把知识转化为自觉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并进而解决信仰铸塑问题,引导学生用伟大复兴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让社会的理想之光照亮学生个人前行的路,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这是“四个正确认识”的价值归宿;最后,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实践”的关系,实现“四个正确认识”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伟大飞跃,激励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实践中书写别样人生。“四个正确认识”逻辑贯通,环环紧扣: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践,充满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既有认识问题的导向谋划,又有实践问题的愿景路径,既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一贯设计,又内蕴了“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四个关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重点把握的逻辑线索和教学脉络。

    另一方面,“四个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上,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突出时代特征,把脉共识,与大学生成长需求和现实期待高度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将“四个正确认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既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同时也遵循了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三大规律”,就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广大学生对“两个必然性”的认知理解,引导广大学生用辩证的理论思维和科学的价值导向分析问题、指导实践,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对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情感支持,实现感性认同与理性认知的整体跃进。此外,“四个正确认识”还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方法性指导。首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分析法,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把握历史脉络,寻求发展规律;其次,切准学生利益共识,善于使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回应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与迷茫,“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实现思想解惑与现实解难的协调共进;第三,注重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教育与时事教育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真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开展针对性解读、案例式教学、融合式讨论,把课讲好、讲活、讲出味道,让学生愿意上、喜欢听,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  招生电话:0451-53631344、51725566、55656245
  南岗校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09号 阿城校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源路43号
黑ICP备案号:11001365